体育热点

  • Home
  • “苏超”重塑了“我们”

“苏超”重塑了“我们”

南通门将用屁股挡出无锡必进球

苏州队教练在场边急得跳脚

盐城宿迁有“‘迁迁’阙歌+你是我的‘盐’”

金曲组合还配上情书

淮安南京搭配广场舞神曲和网络说唱……

足球场内外

江苏“十三太保”的“相爱相杀”

彻底点燃了这个夏天

 

一场持续数月

被网友戏称为“乡镇企业杯”的足球赛

激发了“十三太保”的斗志

几轮战罢

“榜一大哥”几度易手

谁才是真“南哥”的话题屡屡引爆舆论

不管是在社交平台还是在各种段子里

说到江苏

除了“苏大强”

还有一个属性就是“散装”

南京被称为“徽京”

苏州对标上海

南通执着于“北上海”人设

就连车牌号都能吵出

“苏B不服苏A”的大戏

图源网络。

这种“散装”

既是江苏经济强省百花齐放的底气

也成了网友津津乐道的地域梗

“苏超”横空出世

把这些“散装”又傲娇的“独立个体”

重新集结成滚烫的“我们”

“苏超”堪称当代社交名场面。白天西装革履的银行职员,晚上化身“禁区杀手”;实验室里的科研大佬,周末成了后防铁闸,“谁行谁上”打破了职业与业余的次元壁。更绝的是各地的“整活”能力,徐州球迷举着“两汉三绝,足球一绝”的灯牌,扬州粉丝扛着“三把刀”(理发刀、修脚刀、厨刀)应援,连解说都忍不住说:“这哪是足球赛,分明是江苏文化展销会!”

南通主场迎战宿迁队的比赛中,派发伴手礼竟然是试卷。

最动人的是评论区里的“全民参战”——有人用文言文写战报,有人制作魔性表情包,还有人连夜扒出对手球员“黑历史”。这些看似互怼的狂欢,实则是每个江苏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在呐喊。无论是热梗、争吵还是跟帖,各地市的人们纷纷为家乡发声,期待被看见、被认同,争相成为家乡的一员、“我们”的一分子。当无锡网友喊出“太湖明珠,谁与争锋”,盐城老铁回一句“黄海之滨,战无不胜”,这场跨越城市的对话,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。原来,江苏不是真的“散装”,只是在等一个契机,把心底的热爱变成共同的骄傲。

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在南京奥体中心开赛,观赛人数达60396人,创下“苏超”联赛单场上座纪录。

一位在南京工作的连云港小伙,在比赛期间自发组织老乡,为家乡球队加油助威;苏州一位退休教师主动为球队设计队歌,歌词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。而赛事的影响力更辐射到城市关系层面:此前因高铁规划争论不休的淮安与宿迁,在赛事期间联合推出“运河双子星”文旅套餐;南通和盐城的球迷自发组织“沿海兄弟观赛团”,用实际行动打破地域隔阂。

在“原子化”的都市生活里,当习惯于舒适圈、稍显“社恐”的年轻人在一场场比赛里找到了“我们”的力量;当不同职业、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域的群体,为了同一个目标嘶吼;当平日互不买账的城市,因为一场比赛拧成一股绳,这不正是理想中社区共同体的模样吗?此时,足球不再是竞技,而成了缝合“我们”的针线。

真正的凝聚力,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规训,而是自下而上的热爱。“我们”的定义,不必非得是宏大叙事,一个口号、一次应援、一句加油,都能让球迷变成战友,让地域梗化作向心力。下次再有人说江苏“散装”,不妨骄傲地甩出一句:“我们‘散装’,但绝不散漫;我们各自精彩,也能共赴山海!”

微信表情包上新啦!

撰稿:孔德淇、张建(策划)

编辑:刘笑

NG28

审核:韩颖、薛姣

复审:沈娜

终审:孙洪洋

发表评论